观点&趋势

PERSPECTIVES & TRENDS




电话:023-63876532 18696576719

地址: 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翠湖天地SOHO 23-12 

伍略观点 Vadding View

您的位置: 安博官方(中国)总部> 观点&趋势> 伍略观点

“汽车恐龙”遭遇的管理瓶颈

发布日期:2018-08-24 来源:

对于汽车业中正在蔓延的危机来说,除了整个经济形势是罪魁祸首外,也许大型跨国企业的公司治理也出了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 当企业随着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时,对其管理能力也提出了考验。能否对一个变化莫测的区域市场及时作出调整?如何让最高决策在层层传达中不被扭曲?这都成为超大型汽车跨国公司所要面对的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 “比如对于北美市场的快速变化,几乎所有汽车企业作出反应之前,浪就到了头顶。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利嘉伟对《第一财经日报》表示。

大浪预警失灵

        利嘉伟去年3月开始就向一些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念叨市场可能存在变化。不过,即便反应最快的企业,其应变之策也在20089月。此时,雷曼兄弟的问题已经爆发,美国金融系统的危机从次贷演变成为全行业的资本流动性缺失。

        这一变化来势凶猛,而汽车产业作为美国实体经济中最重要一环也深受冲击。其中,2008年,美国汽车销量为1320万辆,这一数字比2007年整整少了近300万辆。根据200912月份的销量,全年汽车产量将跌破1000万辆。这是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,美国汽车行业最为低迷的时刻。

        作为2008年汽车业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,丰田超越通用汽车,成为世界销量第一的汽车公司;而与此同时,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在连续71年盈利后,丰田在2008年首次亏损,亏损额36亿美元,世界第一的滋味很复杂。

        上述事实,让人不得不再次审视汽车产业的大企业病,一个汽车公司到底应该做多大规模;是否规模越大越好;在规模变大后,是否抗风险的能力变得更弱。

       “规模大,表面来说市场地位强,有规模优势,但到底多大是尽头。随着规模不断增大,会对管理提出极高要求。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表示,决策系统变得非常复杂,高度集中和非高度集中的决策都会存在问题。

        事实上,规模始终是促进汽车管理发展的动力。1931年,在庞大规模的需求下,福特诞生了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;而1937年,斯隆则因为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,而引入事业部制;到了上世纪70年代,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确定了一种以销定产的模式。

        上述所有这些因规模而生的措施,最晚也是30多年前的产物,而汽车生产规模在这段时间翻了一倍。个别公司而言,以丰田为例,上世纪70年代初它年产量为200万辆,而现在增加近4倍。管理方式如果不与之匹配,会出现船大难调头的情况。

        危机发生之时,超大规模带来的弊端首先表现在反应速度上。由于决策链条变长,管理层从全球各个区域市场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变得困难。与此同时,真正贴近市场的人很难有决策权。大区域市场的决策,如美国市场,相关市场部门可能向上汇报五六个层级才到真正决策层。贝恩(Bain)咨询合伙人曾伟民告诉记者,此时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。

        “在过去20年中,汽车业管理经历的变化之一,是让整个体系变得扁平,让权力更为集中。利嘉伟表示,这种变化是对上世纪30年代以来,传统汽车管理方式的反向运作,那时一直强调分散决策。然而,无论分散,还是集中,根本目的在于让决策变得快速而准确。

管理的瓶颈

        各种信息化的手段,让汽车公司在权力集中的情况下,能够掌握来自各方信息的原因。然而,权力集中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,少数人决定着整个公司的生死存亡。诸如丰田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,对于北美第一全球第一这两个概念矢志不渝的追求,就与公司管理层的想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        在上述概念驱动下,丰田管理层放弃了一直以来的传统,包括长期按质定价策略,虚抬产品定价,以博取利润;对于华而不实的高科技项目的投入,增加了生产成本,并降低其产品市场竞争力;在北美地区盲目扩充产能,并追风跟进了一些SUV生产项目。

        所有这些违背丰田一贯做法的事情,都是由丰田最高管理层作出的,他们远离市场、高高在上。

        除此之外,传统精益生产方式,虽然能够解决超大型企业生产环节的成本问题,却很难解决采购、物流、研发、销售等其他四大环节上存在的问题。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,放大了公司内部的交易成本。虽然,由斯隆建立的事业部管理,降低了内部交易成本,但随着公司规模再扩大,原先化解的问题慢慢又浮现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 由于生产、销售以及决策调整的匹配,使得几乎所有汽车跨国公司在面对金融危机时,都无法处理库存问题。对于现金流原本充裕的日资企业来说,库存是一个沉重的打击;对于现金流原本就捉襟见肘的美资企业来说,库存无疑是致命的。

        除库存外,超大型汽车企业表现出的另一个问题是车型系列庞大。对于研发、生产和采购都提出了极高要求。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尚可的本田是一个反例。只有15个车系、22款车型的本田,成为为数不多的2008年保持盈利的车企。

        通用汽车在美国国内就有8个品牌,海外市场还有4个品牌;而丰田则有100多个车型。数量庞大的品牌与车型,不仅极大增加了零部件采购成本,也将市场的推广费用和研发投入不断推高。

        从通用汽车现在遭遇的危机来看,其当初盲目扩大规模而买进的品牌,在金融危机的阵痛时又不得不低价变卖。品牌和平台不断扩张,随之而设立的各种部门数量也在增加,公司根据每个品牌成立的事业部门,呈现出各品牌和平台互相独立运作。

        曾伟民表示,在一些汽车公司内部,即便高级管理层也很难对其他平台和品牌的产品进行管理,由此产生的问题是,任何一个决策,除非各部门在最高级别会议,否则都难以解决。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,这一管理模式显然不合时宜了。

        无论是通用汽车为了甩开丰田而大肆并购,还是丰田为全球第一而违背发展原则,危机正在蔓延,汽车业到了反思单纯规模扩大的弊病之时。我认为领导者的首要职责就是保证公司盈利。现任意大利菲亚特集团CEO马尔乔内的看法,代表着目前汽车界在规模导向和利润导向之间作出的选择。